上一主题: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准则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最好的品质是真诚。 


        所以,亲子教育应从“真诚”起步。如果人不真诚,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试想一下,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一群“伪君子”,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可怕场景。“真诚”待人,首先得“真诚”待己。父母真诚待孩子,孩子就会真诚待人。

真诚待已,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安心于自己本来的样子。真诚待人,就是让人安心于他本来的样子,不是让别人按自己的标准去做事做人。这才是老子说“道法自然”的涵义。真诚待已,真诚待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真我”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的境界,指的是一个人表里如一。就是说,心理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一致,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很“真”,说的就是这样的状态。 


        当一个人心理和外在行为表现一致时,他会得到一种行动的自由。 


        婴儿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这是一种行动的自由。他通过这种行动的自由,去探索这个世界,去触摸他所感知的世界。很多老人在带小孩子的时候,过于限制了孩子行动的自由。这样的结果,就会导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行为偏于退缩,畏惧,胆小。 


        那是不是说,对孩子的行动一点都不限制呢?当然也不是,一点都不限制就过犹不及了。父母需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的特点设制一些边界。内心安全感高的父母,设定的界限会大些;内心安全感低的父母,界限会小一些。界线大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增加父母的照顾难度。老人照顾孩子时担心的事情会比较多,行动也多不便,更怕孩子有危险,所以老人设置的界限小也属正常。


        对行动限制,并不是对爱加以限制。有些父母喜欢用爱来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将爱变成一种交换。比如他们喜欢说:
        “你再……妈妈就不爱你了。” 


        这就是以爱来限制孩子的行动的典型语言。也有些父母,是用行动来传递这种信息,比如担心照顾孩子太累,有损自己的身材,晚上让保姆陪孩子睡;担心喂母乳有损自己女性的魅力,只让孩子吃奶粉。这样的结果,妈妈的话就越来越没有份量了,如果爱是可以用来交换的,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力量,不值钱了;孩子也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容易敏感、退缩,甚至产生其它负面的情绪。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也与此有关。父母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但不是爱你所做的,你做的这件事让妈妈很生气,它会让妈妈很累,需要做……。”
        适当爱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父母需要根据自己能承受的情况加以调整。如果因为行为表现“过度爱孩子”,而让自己积累很多负面的情绪,那就要反省一下父母的“爱”符不符合“真诚”或者是不是“真我”的爱。大部分父母爱孩子期望会有结果或者是得到回报,但更重要的是“会爱孩子”才有好的结果。 

 
        将行动的限制与无条件的爱分开来表达,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增加,做事情胆子就会增大。 


        行动的自由,还包括情绪表达的自由。做“真我”父母,需要表达父母自己的情绪。只是我们在表达情绪的时候,不但要让自己安心,还要让听的人安心。因此,父母的情绪不能随意宣泄到孩子的头上。父母需要惩罚孩子时,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突破设定的界线,而非因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孩子就会知道,他的行为对别人也有影响,这样会促进他的人际交往,减少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体谅之心。 

 
        有的孩子会因为行为的受限,会生气、愤怒,父母要能察觉到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如果父母察觉不到,只是压制孩子的情绪,只会说“不准……”,那么孩子逆反也就很正常了。所以,父母要会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自己学会表达,同时也会察觉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比如: 

 
        “妈妈没陪你玩,你有点生气了,是不是?你很想妈妈陪着你,对吗?”
        “你做……,是想让妈妈关注你,对吗?你想让妈妈知道你已经会……”
        当然,孩子也会有一些过分的要求,这时候,父母需要教给孩子们一些合适的观念,一些原则比如:
        “你可以提出要……,但你的要求不会全部得到满足,妈妈的要求也不会全部被满足。”
        “你的要求不会全部得到满足”

        这是合适的说法,但同时要注意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没有特权,妈妈也一样不能全部被满足。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人生是有局限性的,对每个人都一样。这会让孩子形成做人做事的界线,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你需要妈妈做……,但现在妈妈正在忙着,如果你真的需要妈妈去做,那你要等一等妈妈。你的事情很重要,但妈妈的事情也很重要。等一会妈妈的事做完了,妈妈就可以多陪你一会儿,可以吗?” 

 
        “你需要妈妈帮忙,那你需要等一等。”这也是一种好的说法。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他自己可以做,那他可以立即去做,如果需要别人配合,那就要看看别人忙不忙,孩子需要等待。这其实也在告诉孩子,在一个家庭里,地位最高的是老人,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孩子。这其实就是在教给孩子一个边界。父母愿意陪孩子,是父母在懂得这个原则的前提下,自愿做的决定,并不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人都无条件地围着他转。这样的边界,才是“会爱孩子”,因为未来他走上社会,人际相处就不会成为他的问题。 

 
        “妈妈现在要去干活,去挣钱,这样你平常爱吃的……妈妈就有钱帮你买了。如果妈妈总是陪着你,那你想要的……就再也得不到了。现在妈妈可以再陪你一会儿,然后妈妈就去干活了,以后就可以买你想吃的……好吗?”

        “如果妈妈总是陪着你,那你想要的……就再也得不到了。”这样的说法,可以让孩子充分明白,父母的行为与自己的利益是相关的。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而是想让自己得到想要的如玩具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到什么,就要放弃什么。这也是一个好的边界。当然,孩子有时情绪照顾不够,也可以适当放宽一下条件,给一个台阶。“现在妈妈可以再陪你一会,然后……”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任性要求,就随意委屈自己,如果父母情绪会越积越多,最后还是会宣泄到孩子头上,但那时孩子反而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如果父母经常无缘无故地发泄情绪,事后不跟孩子说明白,孩子就会习得一种无助感,见到父母时,会处于一种惶恐状态,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情绪不好,转而“收拾”他们。 

 
        所以,“真我”父母,先要真诚对待自己,才能真诚对待孩子。爱不是用来束缚或放纵父母的行为,也不是用来放纵或束缚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仅仅是控制自己不发脾气,而不懂得用有效地方法去管理和释放情绪,强压抑自己,孩子也会有所觉察,孩子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知所措。所以,孩子的“真我”程度,直接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孩子能得到足够的行动自由,能够顺畅地表达他的情绪,孩子就会走上“真我”的第二个层次:内外和谐,也就是心理健康之路。 

 
         行动的不自由,情绪的被压抑,容易让孩子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或念头。这些认知合理或不合理,孩子自己也无从判断。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类似的事件多了,这种认知或念头就会逐渐进入他的潜意识,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因为除了大脑有记忆之外,人的身体也有记忆,情绪的记忆,并且这种记忆直通人的潜意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症结。影响以后的意识和行为。 

 
        另外,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这时候,父母的认知与孩子的愿望就容易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要么“逆反”,要么“顺服”。 

 
        “逆反”的真正含义代表着孩子的意志与父母的意志进行较量,代表着父母的观念和孩子观念的冲突,代表着父母的需要与孩子需要的不匹配。如果父母能做到“真我”——真诚对自己,真诚对孩子,“逆反”就会失去土壤。所以,当孩子逆反的时候,父母不是急着去解决孩子听不听话的问题,而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或者对孩子是否有充分的了解,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逆反的孩子,如果通过斗争赢得自己的思维自由,成人后反倒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顺服”的表现就是“听话”、“乖”。它有两种类型。一是真的顺服,真的很听话,乖到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会照顾自己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认同与肯定,总在委曲求全中过日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积压负面的情绪,如果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人就容易抑郁,大多数抑郁症就是这么来的。有的孩子甚至非常自然地就把感受排除在外,成人后行动力很强,但总感觉到不舒服,背负着超过常人的压力与责任,如有的女性说自己“活得象一个男人”。 

 
        另一种类型是,行为表现顺服,但心理不顺服。比如,军人家庭的孩子被迫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之下,在行为上表现顺服。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很多内心的冲突,一方面要遵照“必须……”“应该……”过日子,一方面内心又觉得很不舒服,有抗拒。表现形式多半是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也有一些人会表现为精神分裂,人格异常等等。 

 
        当一个人行动自由,情绪可以自由表达的时候,他就能得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当真正达到精神自由的时候,心理才算健康。

        在精神自由环境下成长大的孩子,他们非常有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很强,自信,乐观。 


        思维自由的父母,会把孩子的行为表现与他的不合理的观念分开来,他们容易觉察到与孩子行为相连结的观念: 


        “你觉得做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获得妈妈的表场,对吗?”
        “如果妈妈没有表扬你,你会怎么样?”
        “你自己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妈妈的表扬,也觉得快乐吗?”
        因为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得到关注,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会用自己觉得恰当的方式,去行动。所以,当我们察觉孩子的特异性行为时,要看看其行为背后存在什么样的动机。
        “你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你是想得到妈妈的关注吗?”
        “你是想让妈妈知道你会做很多事,你很能干,对吗?”
        了解了孩子的动机后,如果父母此时意识到自己关注得不够,爱得不够,此时需要对孩子说“对不起。”
        “对不起,妈妈最近有些忽视我们的宝贝了。”
        但对孩子的委婉表达应加以肯定,再分离出一些值得肯定的行为习惯。
        “现在妈妈知道了,你有情绪能表达出来,能让妈妈知道很好。这样妈妈对你会很放心。” 


        此时,最理想的是,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行动的提示,让他能够换一种更好的行为表现或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跟他一起做示范。 


        “如果你能直接告诉妈妈,妈妈就会更容易知道你想妈妈做什么,你也可以更快地得到妈妈的关注。我们来尝试说一下,好吗?你可以这样跟妈妈说……” 


        当然,让孩子获得关注,是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在和孩子一起互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享受到活动本身的乐趣,还可以实践有无其他的方法可以做得更好,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思考和能收获知识的快乐与自豪。


        “真我”的最高层次是“无我”。“无我”是在“真我”基础之上的,是在真诚待已,真诚待人之上的。“无我”和“真我”是一体两面,这时候的“真我”,才是真正的“真我”。 

 
        用简单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别人的任何行为,观念或看法,都不会引起自己的情绪波动。此时的“我”已经不受认知、观念的束缚,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在这个状态下的父母,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这种状态下的父母,赞美或表扬有些不一样。比如:
        母亲:院子太脏了,我真的不相信一天就清理好了。
        儿子:我清理好了。
        母亲:树叶、垃圾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满地都是。
        儿子:我全给清除了。
        母亲:干得好。
        儿子:当然。
        母亲:院子现在干净了,看起来都叫人高兴。
        儿子:是好看了。
        母亲:儿子,谢谢你!
        儿子:(咧着嘴笑)不客气。
        这样的表扬,孩子的快乐或幸福感都建立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因为想获得父母的表扬,鼓励而去做事情;也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好的品质,如“聪明”、“乖”。当然,一些好品质,如“诚实”“独立思考”也可以适当地与他的行为连结,只是注意要适度,表扬要以真诚的态度,使得表扬贴近他的行为真相。正确表扬的结果,心灵会得到自由的发展,不拘于物、不拘于人、不拘于观念、不拘于品格。
        上例中,无益的表扬诸如: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要是没有你,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
        心灵真正自由的表现就是“无我”,它不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不受“明德”的束缚,不受科学的束缚。它像老子说的“无欲”,“无为”,庄子说的“无待”,佛教说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儒家说的“中和”。

 


下一主题:如何塑造高情商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