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男人在恋爱时,一般会隐藏那些秘密?

前言:
        不少女生说自己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来自哪里?自己为何总觉得内心空落落地缺乏安全感?明明是爱侣,为什么还是给不了你安全感?

故事:
        高大俊朗的乔和小鸟依人般的雅是朋友们眼中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恋爱半年,感情一直如胶如漆。变化始于两个多月前,乔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调遣到另一片相隔数百公里的重要市场主管销售工作。如此,乔常常隔三差五的出长差,雅开始焦虑起来。
每当乔不在跟前,雅就坐立不安,她要求乔出差时每天早晚通话,唤起床、说晚安。开始时,两人在电话里聊得蛮甜蜜,但随着乔工作的开展,应酬越来越多,“每天定时两通话”的承诺便开始越来越难实行。于雅而言,晚上那原来最甜蜜的等待现在已变成了最折磨人的难熬时光,等不到乔电话的雅总睡不着觉。每到晚上9点,雅就开始竖起耳朵守着电话,看着时针、数着分秒的流逝。有时,乔晚十来分钟来电,雅已等得心急火燎,开口就带着哭腔;若半个小时不见来电,雅就开始一次又一次地遍寻乔,直至找着,于是,乔得作万般解释以消减雅的怨气和难过。看到雅的敏感和焦虑,乔也倍感心痛,他试图解释期望雅理解自己的工作,并用重重承诺保证自己对雅的专情。但,雅害怕,依然。
        一天晚上,乔陪客户应酬时手机刚好没信号,等不到电话的雅一连三四十个追魂CALL也联系不上乔。凌晨一点多,当乔终于满身疲惫地返回酒店,有所预感的他猛然发现手机数十个未接来电信息。他一边担心雅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一边急急忙忙地回拨……那头,却只听到雅歇斯底里地吼了一句:“你死了吗?!”就被狠狠地挂了机!乔满腹的焦虑与疲累一下爆发,再拨过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终不欢而散。
       从那以后,乔开始害怕看到雅的来电,每当雅的头像在电话闪起,乔就开始迟疑,说话也变得越来越简短,甚至,有时明明正跟朋友聊天也会对电话里的雅说,“恩,在开会。”面对乔的逃避和冷淡,雅越来越急,也越来越气,越来越害怕……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这对人儿,虽然依旧是打心底里爱着对方,但恋情已发生了变故。很可悲的是,并非因为谁变了心,更没有第三者的存在。就这样,两人的感情开始莫名其妙地疏远,不信任与质疑开始在关系中蔓延。彼此的心都很痛,却不知该如何相处——就像两个小刺猬,想靠近,却不知可以怎么办,他们想不到怎样才能在依偎时不会错手伤了对方。
 
        解疑:
        这样既想亲密却又相处困难的情况,在亲密关系中很常见。什么原因使一个独立自信的女人坠入爱河后对男友特别依赖?一对恋人的分手为何会使人做出近似疯狂的事情?外遇的男人为何会对妻子冷若冰霜,却对远不如元配的情人百依百顺?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动物和人类的依附需要理论中。
        作为社会性动物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类,人的存在就是关系的存在,我们需要透过他人来感知自己的存在。而依附需要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对一另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连结:当这个特定他人在场时会感到安全,不在场时会感到焦虑。依附需要是本能的、持久的需要,具有生物进化的基础。
        对人类来说,最早的依附发生于婴儿和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之间。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模式会使人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所以,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0到18个月和父母形成的依附关系模式,会影响到他18岁以后和异性的亲密关系。当我们成人后,幼年形成的依附关系模式会不自觉地呈现在与最亲近的恋人的互动中。可以说,一个人与情人的相处模式,可以追溯到其小时候和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相处;反过来,一个人和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相处模式,影响着其成年后的情侣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细细观察这两种亲密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恋人间亲密的本质真的与婴儿-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亲密本质很相似——精神分析的前辈们花那么多心思和时间、精力进行大量的“婴儿观察”跟踪研究,也是为了更科学客观地探索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模式。
 
恋爱关系和婴儿-照顾者关系的六大共通点:
1.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         都有亲密的、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         都会进行“身体交谈”。
可见,依附理论不仅帮助父母理解婴儿的情感反应,还为理解成人的爱、孤独、悲伤提供了架构。成人的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同术语“依附”),而且,浪漫的爱符合依附系统的特征,并由此而产生出与两性相关的现象及相互间的照顾行为。
 
        常见的依附类型:
        依附关系模式可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婴儿时期,母亲若能对婴儿的需要反应敏感、及时,就能使婴儿产生安全型依附关系模式;反之,如果母亲长期对婴儿需要缺乏敏感的反应,就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模式;不安全型的依附又可分为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两种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无战乱的社会中约有60%的人属于安全型依附,(如美国研究发现其本土有60%的人属安全型依附,25%是回避型依附,10%是焦虑矛盾型依附),若在中国做这样的调查,估计数据一定没有那么乐观。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依附类型的大致形成因素,及其在婴童时期及成人时期的主要表现:
1. 安全型依附
幼年的互动方式(大致成因):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能读懂婴儿表达的情绪等信号,并及时敏感地回应和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感觉母亲和环境是可控的,自己是安全的。
婴儿及儿童期的表现:这些婴儿在陌生的情境中能顺利的与母亲分离并探索环境,在遇到压力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慰藉。这样的小孩在成长中感受到照顾者能给自己提供安全的基地,所以敢于探索周围环境;并在需要时懂得找寻照顾者的抚慰,最后,孩子形成一个“自己是值得被爱、自己是有能力的”的自我价值观。
成人期的表现:他们觉得接近他人较容易,并能自然地依赖于他人和被他人依赖。安全型依附的成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较高的评价,他们不会经常担心被抛弃或与人关系过于亲密。总体而言,他们比非安全型依附的人更满意自己的亲密关系,更能体会到高水平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当他们苦恼的时候也能保持相对平静,并能较有弹性地处理问题(如,转向别人寻求安慰和支持等)而很少把自己封闭起来。
2. 回避型不安全依附
幼年的互动方式(大致成因):回避型婴儿被认为接受了过多的刺激性、侵扰性的照顾。例如,母亲可能对一个左顾右盼或将要入睡的孩子喋喋不休。通过对母亲的回避,这些婴儿表现出对过多的交互作用的逃避。
婴儿及儿童期的表现:这些婴儿表现独自玩耍多,对母亲的离去和归来明显回避,表现冷淡。对于陌生人的兴趣高于对母亲的兴趣,明显地逃避母亲。回避型小孩早期经验到的是自己的需求被拒绝,不受到照顾者的重视,其自我模式是“孤独、不被需要的”,并认为“他人是不可信任的,是拒绝的”。
成人期的表现:他们在与他人关系亲密时会有些不自然,觉得自己难以投入、难以完全信任他人,难以依赖他人。回避型成人在与别人关系亲密时会感到紧张,怀疑那些说爱他们的人,当恋人要求的更亲密关系时他们会感到不自然。
3. 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
幼年的互动方式(大致成因):此类婴儿通常会体验到不协调一致的照顾,如当孩子哭闹时,母亲要么一味地给他喂奶,要么置之不理。这类母亲似乎不愿意过多卷入抚养行为,对婴儿的信号缺乏反应;而当婴儿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这些母亲却往往又加以干预,试图把婴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她们身上。因此在母亲缺乏参与的场合下,婴儿表现出过分的依赖、愤怒、挫折感。
婴儿及儿童期的表现:这些婴儿极力与母亲贴在一起,母亲离开表现为强烈的痛苦,母亲归来时会大哭大闹,明显表现出既接近又抗拒母亲的矛盾行为。此类型小孩经验到照顾者的反应是不一致的、时好时坏的,逐渐,他们形成了“不确定的、害怕的”自我模式,这类型的孩子常常是既渴望与照顾者亲近,却又表现生气、抗拒照顾者等行为。
成人期的表现:他们会发现别人不乐意象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关系亲密,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不是真的爱自己、或担心伴侣不想与自己在一起。他们觉得同伴的爱缺乏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关注甚至因此吓跑同伴。
 
        深度:不同依附类型的男孩女孩擦出爱火花,会闪耀出怎样的色彩?
        在恋爱关系中,有证据表明,人们最终选择的伴侣往往是那些认可和肯定自己固有依恋信念的人——也就是说,虽然依附模式(即依恋系统)本来只是最初适合于婴儿生态环境的,但却继续影响着我们成人期的行为、意念和情感,不安全型的人通常还是会被不安全型的人相吸引,安全型的人也多会找回安全型的人。
 
        安全型人的恋爱互动模式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通常是调适得最好的,他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这些特质会一直发展到成人期。安全型的成人具有较强的爱的能力,他们能很好地理解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乐于接纳伴侣对他的依赖,并在必要时乐于去伴侣那寻求依赖。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能冷静地看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度,即使遭到拒绝,也可以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总的来说,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这样一些特点,他们更可能以伴侣作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常言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安全型人善于调节自己情绪到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自己的认知功能正常,也就能有弹性地灵活选择应对策略。因此,似乎安全型的人没有很多可以讨论的故事。当两个安全型的人在一起,自然就能维持较高品质的情感交流和伴侣关系;即使他们选择了不安全型的爱人,也能相对地发挥自己的韧性和弹性,并带动伴侣来调整关系,即便真的调整不了也不会赖在关系中斗个你死我活,或再次选个同样的坑跳进去。
 
        不安全型人的恋爱互动模式
       尽管安全感很吸引人,但却不是所有成人都与安全型伴侣在一起。那么,两个不安全型依附的人走到一起,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在展开想象前,我们先仔细看看焦虑矛盾型人和回避型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特点:
        焦虑矛盾型的人极需要亲近,他们全部身心被亲密关系占据,对威胁到这种关系的任何细小信号都非常敏感,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刺激他们紧绷的神经;他们常常是战争的挑起者,反过来,又是主动和好者。相反的,回避型的人为了不体验痛苦,常常从他人和自身最深切的渴望中把自己抽离出来,紧密的关系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常采取逃为上策——将自己的注意从依恋体验中调离;他们在争吵时常常是先住嘴的人,和好时又往往是被动的人。
        因为内在安全感的缺失,这些不安全型依附的人相对比较容易陷入激动的恐慌状态中,导致认知控制功能失调而回归到本能反射动作的状态——要不反击(愤怒:焦虑矛盾型),要不逃走(恐惧:回避型)。面对现实问题,他们这样刻板的应对策略,又会导致自己一再地受挫,因此他们之间的相处会有更多的波折。当他们相匹配时,一旦出现意见分歧,就会因本身的依附特质、本能反应和惯性行为策略的不同,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互动模式。

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在形成亲密关系时常见有下面三种组合:
        1. 焦虑矛盾型人 配 回避型人(这是较常见的组合):当他俩相遇,往往会不自觉地形成“攻击/追逐 vs 逃避/退缩”的负向互动模式。一个追、一个逃,如果大家都能带着觉察来相处,这猫捉老鼠般的游戏方式倒也平添乐趣,可惜的是,当局者内心是恐慌的,他们总是百分百地投入,长此以往的追逐只能使双方身心俱疲,想拉的拉不近,想逃的逃不了,累得要死。
        2. 焦虑矛盾型人 配 焦虑矛盾型人:他俩在一起,遇到意见分歧时会如同火星撞地球,充满火药味的“攻击/追逐 vs 防守/反击”成为他俩的日常交流方式。大家都像扳着机枪,攻击对攻击,战争一旦爆发,可能把双方父母大舅叔婶都一并拉入,因为若没有外力进行调和,战斗怕只会越演越烈无法收场。
        3. 回避型人 配 回避型人:他俩的习惯玩法是“逃避/退缩 vs 逃避/退缩”,当发展到极致,两人的距离或只能用咫尺天涯来形容才最贴切。两个人表面看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高手,情感深藏不露,亲密沟通能免就免,所以当有出现不同意见时也就只能互生闷气,谁也不理谁,家里像结了冰一般,冷战,还是冷战,切断联系,坚持到底。
 
        当然,所有的依附类型分类如同描述一个人性格是内向外向般,都只是有不同程度之分的面对亲密关系时的习惯倾向。只不过,若两人长期以上述的不安全型互动模式来相处和应对冲突的话,那感觉就像是历史重演又重演,数不清的日常生活小事都可能成为引爆炸弹,提心吊胆的气氛着实让人抓狂,并严重影响亲密关系。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性格定命运”?是不是就只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这种负向的模式一代一代循环延续?我们,还可以怎么办?
 
测测看:
A. 若想了解自己属于什么依附类型,我们可以通过探询自己成人的依附模式来反推自己在幼年亲子关系中的依附模式——看看以下的描述,哪一种最适合你的感受?
1.   与别人接近会让我感觉不舒服自在,完全相信别人是很困难的,也很难让我依赖别人;如果有人靠我太近,我会紧张,如果爱人让我过于亲昵,我会不自在;(回避型不安全依附)
2.   我发现别人并不愿意象我一样走得过于亲近,我常担心我的伴侣并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了,我想完全地与另外一个人融为一体,好像有时这一欲望会把别人吓跑。(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
3.   我感觉与别人接近相对容易,依赖他们以及让他们依赖我都感觉自在,我不会担心遭人遗弃或别人与我太近;(安全型依附)
 
B. 想想看,开篇故事中的主人公“乔”和“雅”,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依附关系模式?他们的互动模式是那种?要想帮助他们拉近关系,重建情感连结,可以怎么办?


        EFT(情绪取向)婚姻家庭治疗——在专业婚姻治疗师的帮助下,找出并转变曾让你们一再受创的情绪经验与负向互动循环,重建有效互动,重建正向情感连结。把曾经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亲密关系变为自己的疗伤资源,达成“在关系中疗愈”——让关系中的你们亲密相依,互为对方可靠的安全依附资源。

 

关键词:广州心理医生广州婚姻安全感


下一主题:你可以忍受伴侣对你说“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