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你有没有试过,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心里会有种有话说不出来的压抑感?
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的人群里面,其他人都侃侃而谈,唯独你却一直沉默寡言,插不上话,想必那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会让你很想逃离吧?
无论是面对一群熟悉的人,还是面对一群陌生的人,如果你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前开口说话,表达自己,你的身体一定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你不是你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那时的你跟平时的你完全是两个人。你无法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做着一个“不是你自己”的角色。否则,你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不放松,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刻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你在一个群体里面,这个群体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假如你没有参与其中,那么相当你就被他们排斥在外,变成了一个“异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你在那个圈子得不到“温暖”,你自然就想逃离了。
反之,如果你在这个圈子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可以随意表达你自己,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存在有了意义,那么你身上那种不自在的感觉自然就会荡然无存。
问一问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你敢对着一群人开口表达你自己吗?
要是不敢的话,我真的建议你要认真学习这种能力。因为没有这种能力,原本想少说点话避免丢面子的你,以后面对生活和工作时只会丢更多更多的脸!
怎么培养当众说话的能力?
表达能力的培养
▼
表达能力,是当众说话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我一直觉得,培养表达能力,一定要从“大声朗读”入手练习。只要每天坚持做这个训练,一个月时间就足以初见成效。
表达的流畅与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你脑海中积存的语言板块有多少。语言板块多,你表达自然流利;板块少,自然有话说不出来。所谓“搜索枯肠”的苦,说的就是这种无力感。
所以为了让你脑海中的语言板块丰厚起来,朗读就是其中一种手段。
当你大声朗读的时候,文章里的语言就会逐渐输入到大脑里面;文中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不断的重复朗读,也会慢慢变成你自己的表达方式。学习英文也是同样理由。
这个过程,不但是“语言输入”的积累,更是口头发声能力的“输出”。因为当你坚持大声朗读,你的口腔肌肉肯定会得到锻炼。
一旦你把一篇磕磕碰碰的文章读得顺畅流利,你以前“谨小慎微”的说话,就会变成“字正腔圆”的大方表达。别人听起来你的话,也会觉得悦耳舒服。很多主持人要念绕口令来锻炼口腔,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没有人喜欢阴气沉沉,含糊不清的说话方式的,大声朗读就是让自己说话时候的“精气神”得到展现,说话充满热情,而不是闪闪缩缩,毫无底气的感觉。
只要坚持这样做,你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很多。
应变能力的培养
▼
不会随机应变的人,再会说话也少了一些聪慧的感觉。
你能想象出来,当你说话期间,突然遇到别人的诘难和挑衅时,你哑口无言,不知所措,进退两难的样子有多尴尬吗?
你能想象出来,当你跟喜欢的人聊天聊着聊着,突然陷入冷场,而找不到话题时的样子有多无助吗?
这就是缺乏应变能力的表现。
所谓应变能力,就是因应客观的情况而选出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去应对问题的能力。
你遇到冷场这个情况,当然就要做出一些事来打破这个冷场。
这个“做出一些事”,指的就是适合的方式。
不一定是找话题,也可以是看到月光很美,你跟谈话者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也没问题,只要用事情去填补冷场的空隙,让气氛不那么尴尬,就是适合的方式。
同理,你说话时遇到挑衅的人,破口大骂当然不是最适合的方式,你因时因地因人而说出一些话来回应,起到的效果也很好。
例如建国初期有美国记者特意刁难周恩来总理,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要怎么回答呢?
说有,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说没有,显得太假。这些都不是适合的方式。所以最后周总理就说:“有,在中国台湾省!”出乎意料,看上去又“合情合理”。
看到不,我的合情合理是打上双引号的,毕竟总理这个回答放在以前的政治氛围能行得通,放在现今社会就不太好了!这就是因事因地因人去选择适合的应对!
如何瞬间作出适合的选择,这就需要不断锻炼和加强知识面的学习!
所以培养应变能力并非易事,我当初训练的方法,就是自问自答。自己给自己抛出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然后思考怎么回应才能够合情合理。
例如假设有人问我:你这么蠢,是怎么生存了这么长时间?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设想几个回答,好像是“蠢跟会生存没冲突”,这是一个默认自己蠢的回答,当然不好;“我要是太聪明,还怎么轮到你生存了?”,这是一个反击的回答,还算不错。当然还有其他回答。
只要经常做这种训练,然后从中找到一个符合当下情况,又能很好地回应他人的回答方式,你就有了提前的准备。
也就说,经常让自己置身于一种”困难“的状况下,设想自己怎么反应,当你心里有了这种经验,就算日后真的碰上,你也能条件反射地做出最佳反应,这就不怕那时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了。
不一定是自己设想困难,看到别人遇到窘况,问自己换作是你会怎样,然后思考也是一种办法。
例如以前上台演讲,我会设想万一演讲途中,麦克风没声音,场内灯光暗下来,或者台下的礼仪小姐不小心跌倒,我会怎么反应?那时别的同学都害怕出现突发状况,我就沉浸在突发状况的幻想中!
有次真的演讲途中话筒没声音,技术人员弄好了后,我就自嘲说:看来我说的内容不够精彩,连话筒就听不下去不让我说了。通常说完台下的听众都会会心一笑,我就继续说:好吧,我尽快结束我的演讲!到了最后,当然反应不错!
所以设想让自己置身于问题中,思考如何应对,经常练习,会提高你的反应能力的!
累积胆量,敢于丢脸
▼
曾经外国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就是问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排在第三的蜘蛛,排在第二的黑暗,而排在第一的就是当众说话。
我不知道这个结果的真确性到底有多少,但在我看来,平时私底下口若悬河的人,一旦把他们置身于人群当中,让他们站到台上演讲,他们就变成词不达意,口不择言,不知所云的样子,让人听得一头雾水。
而导致他们这样的,就是恐惧。
想要学会当众说话,克服恐惧是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而战胜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直接去体验恐惧,直到你完全熟悉了恐惧的感觉,不受它的影响。
恐惧是无法消除的,毕竟恐惧是我们人类进化而来提醒我们躲避危险的机制,但你可以战胜它,不让它影响。最佳方法,就是熟悉它。一旦熟悉这种感觉,习惯了,就没什么了。我们《当众讲话》课堂上就是让学员不断上台演练,快速熟悉紧张的感觉、控制熟悉的感觉,从而敢于当众发言。所以在我们《当众讲话》课堂上突破自己、改变自己的学员是数不胜数的。
我们很多学员刚开始进入课堂的时候,面对很多人讲话都会紧张,大多数人一上台就成为众人的焦点,担心一旦说的不好,很有可能就会被取笑。
其实这是一种“渴望赞同”的心理陷阱。
希望自己说出来的话,得到他人的欣赏并加以肯定,否则就宁愿不说,怕丢脸。正是这种心理,导致自己过分追求完美,为此费尽心机,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很多时候,别人根本不在意我们是不是会说出某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只要我们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跟别人形成互动,相比于沉默寡言你更能获得别人的赞同。否则一个平时都不善于表达的人,说什么也不参与一份子,别人还会过问你的意见?
所以,一定要把丢脸当成是自己的爱好,主动担任一些重要的发言角色,有意识地争取开口的机会,不放过任何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从简单地跟别人打招呼开始,主动上前跟别人攀谈,或者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你的意见,捉住机会丢脸,不管说的好不好,都是你积累胆量的好机会。用行动改变心态,而不是有了好的心态再去行动。再紧张,也装出没有紧张那样子去做!
长此以往,只要你的胆量提高了,脸皮厚了,习惯了在紧张中说话的感觉,你当众说话的能力自然就水涨船高。
下一主题:内向的人如何交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