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解决争执时,将主导权交给孩子 |
父母们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束手无策,对于孩子们的叛逆与不听话总是怨言满天飞,责怪孩子沉溺网络游戏、责怪孩子逃学、责怪孩子不学习、责怪孩子跟朋友学坏,责怪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不良状况而相互指责对方,“都怪你这个爸爸/妈妈没有好好管教孩子,儿子/女儿才会变成现在这样。”
这种状况,在中国的家庭里,实在太常见。因为孩子,父母之间又是硝烟四起。
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往往把所有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妈妈,有了孩子之后就完全丢掉了丈夫,眼中、心里只有孩子。
可是,父母们都忘记了一个事实,是先有夫妻关系,才会有孩子,才出现亲子关系的呀。那么,爸爸妈妈们,你们仔细想想,你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你们做到了相互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了吗?
在玛丽安老师的工作坊中,有一个17周岁的男孩举手走上台,说自己现在已经高中辍学,他想去上学,但做不到,因为学习有困难,他现在无法走进学校。这不仅让男孩自己很沮丧,父母也是焦虑万分、不知所措。
玛丽安老师认真听完男孩的讲述,对他说:“我们可以来看看,你和学校的关系是怎样?”
透过男孩与学校两位代表的呈现,我们看到:男孩与学校相距甚远,男孩望着学校,想要靠近。但是心跳得很快,双脚无法移动。当爸爸上场时,男孩心堵得慌,往后退了几步。
“男孩失去了与爸爸的连结。”玛丽安老师说道,“那么,孩子如何与爸爸产生连结呢?透过妈妈!没有哪个孩子与爸爸的连结可以越过妈妈而产生的。”
玛丽安老师请上妈妈的代表,让她对爸爸说:“请求你尊重我,我是孩子的母亲。我尊重你,你是孩子的父亲。我很感谢你,感谢你给了我儿子。”
这些尊重与感谢只是流于表面,这位妈妈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地尊重丈夫、感谢丈夫。当然,这位爸爸也没有真心尊重自己的妻子。
这些都可以从代表们的真实感受中呈现出来。看着爸爸妈妈之间的疏离,男孩的代表站不稳了,蹲了下去,低着头抹眼泪。而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17岁男孩,扭过头拿起自己的手机玩起来。
玛丽安老师请上这位妈妈的父亲代表,引导妈妈对父亲说:“爸爸,我的爸爸,如果没有你,也就没有我的生命。你是我的父亲!”当妈妈发自内心地说出这些话时,她的父亲感觉到了女儿对自己的尊重。
正是这份尊重,整个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开心地站了起来,靠近爸爸:“爸爸,带我去学校吧!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
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结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结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同一国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去抢劫食物也可以。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结,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结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结,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爸爸爱赌博,你不可以像他一样爱赌博!」
「你爸爸爱乱搞女人,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我保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赌博、乱搞女人;或是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结,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结,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结的归属感。
当懒惰、不负责、爱赌博、乱搞女人、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等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孩子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分,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既然与父母连结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结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聪明、讲义气、人缘好、孝顺;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做事认真……
如果这些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孩子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因此,光称赞孩子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习真心称赞孩子身上像对方的优点,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结,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总结上述所说,孩子就像家庭的镜子,我们要怎么教育、引导和支持他们成长呢?首先,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结:「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结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结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分,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关系的和谐往往比父母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家庭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把做好爸爸或者好妈妈优先于做好夫妻来考虑,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帮助维系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以产生心理问题为代价。
如果我们都无法尊重自己的父母,我们又怎么可能去尊重我们的伴侣?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了尊重,孩子又怎么可能感受到爱?他又怎么可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甚至,很多时候,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父母也就忘记去爱孩子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需要父母的尊重与信任。
下一主题:教育,正在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