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明明犯了错,却怎么也不肯承认,有时脾气甚至比你还大,你越是说不可以,他越是做给你看,就像一头倔强的小毛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非要和我们对着干呢?


其实,他是在通过这种形式向你表达:我不舒服,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可惜,在这一刻很多父母无法看见孩子内在的真正需求,而是立马去管教孩子,纠正他的过错,这样,反而会激怒他的情绪,甚至会引发你们之间的争斗。



形容孩子时,我们常会用到这么一个词:可爱。

大部分时间里,孩子的确可爱无比,

但也总有不可爱的时候。

比如,他明明白白地犯了错,却拒不认错。

不仅不承认,反倒冲你发火,

跟你胡搅蛮缠,对你又踢又打。

这些行为何止不可爱,简直不可理喻。


你用过很多方法,

试图让孩子好好认错,可最终失败了。

你困惑,那个倔强的、拒不认错的孩子,

到底怎么了?

你明明手握着伟大光明正确的“尚方宝剑”,

为什么偏偏就“管”不了小小的他?

答案,也许就藏在你和孩子的关系里。


孩子犯错了反倒表现倔强,还冲你发脾气,

其实是在通过“发脾气”传达一个信息:

我不舒服,爸爸妈妈。

我需要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可惜,很多父母没能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

他们急于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过错,

反倒最后将问题复杂化,

和孩子陷入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战。


这样的困境现实中很常见。

打破困境的唯一方法,

就是先看见孩子的内心情绪,和孩子建立联结,

再确定要不要纠错,如何纠错。



为什么孩子犯了错,你怎么管孩子,

他都不听你的?

你宠他没用?你凶他没用?

你绝对正确也没用?


因为孩子更愿意去听

一个和他关系亲密的人的话。

那个人让他亲近和喜欢。

那个人的倾听、理解和支持,让他感觉有力量。

想和孩子建立这样的亲密联结,

下面这些技巧也许能帮到你。

 

第一,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有阵子,我儿子在他爸面前显得特别倔。

比如明明字写错了,

爸爸指出来,他就是不承认,还情绪激动地跟爸爸吼。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

孩子爸气得把本子笔一甩走开了,

儿子则独自气鼓鼓地杵在原地。

 

有一次,我回到家,

爷俩正以这样的姿势僵持着。

我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儿子的脑袋。

他的眼泪立马大颗大颗地掉下来。

我静静陪着他,直到他情绪平复。

然后他自己主动

把之前老爸指出来的那些错误,

逐一更正了过来。

 

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因为孩子爸是个严谨、较真的人,

总是盯着儿子的错处,这让儿子很不舒服,

所以才会反抗,他的反抗方式就是——故意错。

小家伙在用逆反的姿势向爸爸宣告: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

 

孩子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并增长智慧的。

没犯过错的孩子,他长不大。

避免在孩子犯错惹事的时候,轻易贴标签。

你若信任孩子,孩子会以行动去证明,

他配得上你的信任。


第二,先关注孩子,而不是错误本身

某次酒店里吃饭。

一孩子手里端着碗想要离开餐桌,

没走稳绊了下,碗给摔碎了。

他妈妈的大嗓门立刻亮起来:

怎么这么不小心!

再搞坏了东西小心人家把你扣这里!

孩子当时愣了一下,但很快大哭起来。

边哭边扑到妈妈身上捶打。


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吗?

不,他在用愤怒排解内心的恐惧与脆弱:

我犯错了,心里很怕;

可在妈妈眼里,我还不如一只碗重要。

 

借这个例子,想跟所有父母提个醒:

孩子犯了错的当下,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你都该第一时间关注他是否受伤。

要让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

你在意的是孩子这个人。

 

当众犯错的处理方式也应如此。

比如文章开头阳子的例子。

孩子在公共场合惹了祸,犯了错,

必须要立刻处理,那你完全可以先替他道歉,

缓和局面。

尔后转身,

用你的爱给孩子安抚和温和引导,

而不是当众让孩子丢脸。

 

当孩子犯错的那一刻,他的确不可爱,

但也最需要你的爱。

你需要确保,哪怕全世界都去指责孩子,

起码还有你站在他身后。

 

第三,使用共情的态度和技巧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

而你的伴侣坐在副驾驶上。

某个路口你拐错了。

你的另一半说:“那么大的标识,

你刚才没看到吗?你怎么犯这种低级的错……”

我相信,你很容易会有要吵架的冲动。

但是,若你的另一半安慰式地拍拍你的手,

然后简单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这就是共情。孩子也需要这个。


当他犯错了,你着急忙慌去纠错,

他不仅听不见,还容易逆反。


相反,若孩子犯了错,

你能忍住不教训他、打骂他,

亦不企图立刻纠正他,

而是看见并理解他的情绪,非常非常可贵。


哪怕孩子真的不讲理、大发脾气,

你对孩子情绪的照见,

你对孩子攻击性(跟你捶打撕扯)的耐受,

你的温柔笃定,

都会保护孩子,帮孩子摆脱那些黑暗的感受,

给孩子战胜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除了共情的态度,

你还需要共情的技巧。下面这个句式非常实用:


我看见(客观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

我感到(害怕/担心/震惊/不舒服……等具体感受),

我认为(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自己的建议等)。”


这个表达能帮父母更靠近孩子的心。

没有辱骂、斥责和巴掌的情况下,

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更为理性地去考虑问题,

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偏差行为,

以便更符合社会规范,更为大众接受。


若这个沟通法你用过一次两次没效果,

那就再试三次,四次,更多次。

温和却坚定地去影响孩子,孩子最终会明白,

你的底线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不能。

 

当孩子犯了错,请把它看成一个机会,

而不是一个麻烦。

当孩子犯错了还发脾气,

请把它听做一个求助信号,而不是一个攻击。


若你回应得恰当,

孩子不仅能从错误中学到宝贵的教训,

还将从你这里接收到重要的价值观和信念,

包括:

我的人身安全和我的感受,

比起错误本身重要的多;

我是被爱着的;

我能搞定我惹的祸……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确认:

我是被理解和尊重的;爸爸妈妈跟我在一起。


尔后,不需用力的“管”和“教”,

孩子自会心甘情愿,与你合作。



下一主题:了解生病的深层次原因,让孩子在健康的路上少走弯路